《當洗腦統治了我們》告訴你如何破解洗腦術及運用在自媒體上!

閱讀《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前,總認為「洗腦」這件事只會發生在極端主義、宗教或恐怖份子的世界裡,然而在這多元開放的社會,「洗腦」依然盛行著,甚至早已滲入在你我生活中,像是日常購物、教育、人際關係等都存在著許多潛移默化的洗腦術,而最讓人訝異的是,被洗腦或遭到思想控制的人反而認為:我沒有被洗腦,是我自己想要的。

 

「洗腦」不僅僅存在極端宗教或恐怖份子世界,我會將《當「洗腦」統治了我們》這本書裡提到的觀點濃縮,簡單告訴你洗腦如何發生、哪些人容易被洗腦以及運用兩大洗腦術在你的個人品牌。

這本書適合誰看?

  • 想藉由了解人類心理經營自媒體的你
  • 總是附和他人意見,尋找自我認同的你
  • 個性被動、容易相信他人,無法自行作出決定的你
  • 常沈溺在海量資訊中,無法判斷該追隨什麼為主的你

當然,沒有符合以上幾點的讀者仍然可以閱讀《當洗腦統治了我們》,裡面提到許多觀點與過去我們所認為有天壤之別。

我們大多認為只有低知識水平、家境困苦的人才會容易被洗腦,然而自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後,調查研究費發現多半的恐怖份子家境富裕、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他們多數從事受社會尊敬的職業如律師、醫師、工程師等,這些人社交圈子並無任何問題,也並非我們認為的社會邊緣人,看到這是否不禁嘀咕: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又是如何被洗腦?

洗腦如何發生?

看到上面提及社會菁英份子變成恐怖份子,真的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能夠不讓當事人察覺的洗腦才讓人感到心寒。負責調查恐怖份子的心理學家Ariel Merari以「隧道」來比喻洗腦:

走出隧道盡頭時,原本理性的普通人類也會化身為恐怖份子。

形成洗腦的「隧道」有兩個元素: 阻隔外界及縮小視野。穿越隧道過程中,不僅無法接觸外來的資訊,只能朝向隧道的唯一方向前進,視野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狹隘 

也許你會認為這只會發生在極端主義的恐怖份子身上,其實不然,洗腦除了被有心人士運用在不良意圖上,也同時存在著生活中,你我所了解的世界早已充斥著無數的「隧道」,這些也是一般人認為再正常不過的「正確」目標。

例如,為了考上「好學校」,家長及學校不斷灌輸學生只有考上明星大學才能出人頭地,也是光榮的象徵,學生也依此為目標,努力不懈地奔向這無限美好的目標,當目標無法達成時,如同大審判般認為一切再無回頭路,甚至踏上自殺之路,這些真實案例每年都發生在高考前後。

誰容易被洗腦?

通常容易被洗腦的人都擁有某種人格特質,書中作者也簡單分類了幾種人格特質,以下簡單與你分享3種容易受到思想控制的主因:

1. 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特徵是缺乏獨立性及過度順從。換句話說,擁有這些人格特質的人大多害怕被討厭或與他人起衝突,寧可順從他人意願。

例如,無法拒絕初次見面的推銷員而買下昂貴商品、害怕與他人起衝突而被迫做不願意的事情、生活很拮据卻因朋友來借錢不好意思拒絕而答應對方,忍受壓榨…

作者提及,依賴型人格基本上個性被動,習慣感知依賴對象的指示而行動,因此容易受到思想控制。這類型人格一旦與他人建立起依附關係,便會以為失去對方會活不下去。

這故事你一定看過:

女生深愛著暴力渣男,每次酒後被打過無數次仍不願意分手,原因無他,因為女生沒有渣男會活不下去,又或者,渣男沒有她,他會完蛋。縱使旁人費盡唇舌勸離,女生就像八爪魚緊緊抓著不放。

2. 高暗示感應性

高暗示感應性特徵是缺乏判斷能力,對於所有資訊都照單全收,付諸行動時也並非依照自己的意願,而是來自他人的命令。

例如,容易信以為真受到影響,多半迷信或相信靈異現象、說話誇張,習慣說謊…

具有以上特徵的說謊者,會把自己塑造成被害者,身邊的人會誤以為說謊者是被害人而加以同情,而更可怕的是,當說謊內容太過逼真,所有人都毫無察覺這一切都是捏造的。

書中提到一個真實案例,一名高中生遭到擔任警察幹部的父親性侵而懷孕,還被逼以強硬方式墮胎,起初偵訊警察並不相信這是事實,父親卻斷斷續續地回憶起那段忘記的事實,甚至透露女孩母親當時也在現場,而女孩母親也承認了目擊這一切…

正當所有人痛斥這對喪盡天良的父母時,醫師提供的證詞卻是女孩仍是處女,此時女孩也承認這一切都是謊言,那為何父母會隨之起舞呢?這就留待讀者揭秘啦!

3. 失衡的自戀心理

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控制方內心扭曲又膨脹,其實受控方也有相同的心理特質。據精神分析醫師Heinz Kohut分析,自戀有兩種面向,一種是「誇大自體」,希望自己偉大如神明;另一種則是「理想化父母」,透過崇拜如同神明般人物,把自己的願望投手在這種人身上,間接滿足自戀型態。

具備這些人格特質與知識水平及家庭背景是否富裕無關,即使具備批評能力的菁英也可能有自戀心理,而不自覺陷入追求理想領袖,就算對方露出馬腳讓人懷疑,受控方依舊將其奉若神明。

作者岡田尊司提到,與能言善辯的人以理服人,他們越是容易落入圈套,無法抵抗。

品牌運用了哪些「洗腦術」?

新興宗教或極端主義團體巧妙運用各類思想控制「自願者」,以不懷好意的想法自然造就了負面結果,然而出於善意為出發點,便可帶來積極正面的行為。

思想控制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信任」,「信任」也是一個成功品牌該具備的元素,看完以下的生活案例,便會發現其實思想控制早已無所不在。

1. 大量重複一致性訊息

不得不提到「戈培爾效應」,約瑟夫·戈培爾是納粹宣傳部長,他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說的謊言範圍夠大,並且不斷重複,人民最終會開始相信它。

這也造就了為何一再播放的廣告容易讓人取信,甚至影響了消費者購買行為,以日常用品牙膏為例,當我們無意識地接收一再重複的牙膏廣告,在賣場購物時,自然對於看過的牙膏廣告有好感,甚至腦海裡浮現廣告畫面及台詞,就好像眼前的商品跟你已認識一世紀般熟悉。

經營自媒體可以怎麼運用「大量重複一致性訊息」?

個人認為重點在於「一致性訊息」,也就是說不管在部落格、Instagram、粉專或Podcast的簡介,都要 帶出一致性的訊息以及你的特色 ,而且簡單明瞭讓受眾一目了然你的自媒體在做什麼,只要聊到某個主題就會想到你,這不也是洗腦的一個元素嗎?(笑)

 

→ 延伸閱讀:如何以內容打造個人品牌?4種內容創作方法擦亮你的招牌

2. 主動滿足受眾需求

一個品牌會成功,有時候不在於他們有多會運用洗腦術,而是將主要的目的放在最後,先主動滿足給受眾需求。

以肯德基為例,初期肯德基營運並不理想,於是他們主動免費提供設備完善、衛生環境良好的化妝室給民眾,加上一高一低的洗手台及大大的鏡子,讓家長及小孩並排洗手對著大鏡子,暗示了肯德基的用心,此時民眾就會默默為肯德基加分,自然而然掏出錢包,這也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的 洗腦真相 – 雙方合意 

經營自媒體如何運用「主動滿足受眾需求」?

不管你以文字、音頻、圖像或影片為自媒體主體, 滿足受眾對於某主題的好奇是先決要素 ,例如你是接案者,有人也許會好奇案子從何而來?該怎麼與業主接洽?如何準備作品集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發揮的題目,也是你能夠主動提供具備你個人特色的內容。

→ 延伸閱讀:揭密!文字工作者如何接案、準備作品集,讓更多人看見自己?

 

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是本很有趣的書籍,作者岡田尊司決定寫這本書時也參考了許多文獻,看完後像是揭開了很多品牌的神秘面紗,開始聯想到「欸~某個品牌感覺也在使用這個手法耶!」,推薦給想閱讀的你。

 

 

cerys-sign-100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於我

嗨~我是Cerys 莎瑞絲,目前是實習心理師,正走在成為自己路上,期待與你相遇!

文章

Podcast

臉書私密社團

推薦閱讀

更多內容

解憂書單|這些年滋養過我,5本值得推薦的心理書籍

解憂書單|這些年滋養過我,5本值得推薦的心理書籍

不知不覺從上班族轉換跑道來讀心理諮商所已兩年,這兩年讀碩讓我學習更多專業心理諮商理論與實務,趁著進入全職實習前,想與你分享在滋養我這些你的經驗以及起到自我療癒作用的5本心理書籍,即使沒有心理諮商背景也完全能夠讀懂,非常適合推薦給想要自我探索的你,以及喜歡透過閱讀自我療癒的你。 弗蘭克《活出意義來》 購買書籍 內容:...

致30歲焦慮的妳:別害怕犯錯而錯失了想要的生活

致30歲焦慮的妳:別害怕犯錯而錯失了想要的生活

30歲就像是個分水嶺,好像不做些什麼就對不起自己。 或許受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影響,華人社會強調著30歲必須得有一點成就,這句話似乎預設著30歲開始應該有個“像樣”的人生,像是說比如說30歲就該買套房、買輛車、或者步入婚姻,結婚生子? 面對這些年齡焦慮,沒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比較好。不知道你是否也在30歲焦慮中呢?或許你清楚知道走入婚姻及創業並不是你想要的,卻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我30歲焦慮的故事,也希望對你帶來一些思考和想法。    是時候把接下來的時間留給自己...

致職場內向者:這樣的你並沒有不好,你就是最好的你

致職場內向者:這樣的你並沒有不好,你就是最好的你

你身邊有內向的朋友嗎?還是你也是個內向者呢?對於「內向」,你的解讀是什麼呢?你會覺得內向者不合群嗎?還是你覺得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 過去我們總認為內向者偏向負面,但你知道內向者也可以很健談、很樂觀嗎?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方式不同。 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外向者需要找一群朋友出外吃飯,從中恢復能量;內向者則是必須一個人靜靜地,不管是看書、泡澡或是發呆都好,只要是一個人,內向者就能好好充電,再繼續出發,這就是內外向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