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值得》|人生的滿足感並非由別人決定,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前陣子在臉書社團和大家分享我即將就讀心理諮商研究所,這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以為人生最瘋狂的事情是27歲來台灣唸大學,畢業後留台工作將近6年後,人生又有了一個大轉彎,瘋狂的事情幹兩遍才叫瘋狂,我再次放棄全職工作重返校園。

促使我萌起就讀心理諮商其来有自,有次和心理諮商師邱淳孝錄製Podcast節目時,如同往常一般提出疑問時,對方不經意透露我很適合心理諮商要不要考慮讀研,這句話在心中埋下了種子。也許是宇宙成全好事,幾次訪問心理諮商師後都讓我感覺通體舒暢,被療癒後讓我更有勇氣和力量重新面對自己和生活,然而這也不至於讓我放棄工作去讀研,讓我決定走上心理諮商這條路其實是閱讀了一本書,這本書讓我打開了改變的一扇窗。

延伸閱讀:我走佬來台灣的故事

在一次偶然機會,閱讀了日本作者中村恒子《人間值得》,92歲作者歷經二戰烽火年代,見證了日本從繁榮到樸實的發展,她當了70多年心理醫生,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選擇閱讀這本書也正是作者年齡吸引了我。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常說保持身體健康,即使年老也能照顧自己,不至於在人生最後幾年活得糊裡糊塗。然而,一個人在80歲後就開始老態龍鍾,忘東忘西。如果一個人活到90多歲依然頭腦清晰,每週6天照常工作,在生活裡不倚靠任何人,把人生活得明明白白地,如果你遇見一個閱歷如此豐富的老人願意和你聊天,相信你會重視她所說的話,因為那些都是人生真諦。

人間值得》分享了37條處世哲學,教我們看見最真實的自己,活出最好版本的人生。

 

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在心理諮詢中,作者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每天工作累得跟狗一樣,還得不到上司主管認同、和同事處不來、薪資太低、工時太長、離家太遠..為什麼我們還得那麼辛苦工作呢?有人說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說是為了實現夢想。然而,從本質上來說,作者認為人就是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了養活自己、養活家人。賺錢就是工作的目的,為了錢而工作並不是可恥的事情,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作者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奉獻在工作上,有人問她:你很喜歡工作嗎?當心理醫生是為了幫助人嗎?作者坦率地回答:她並不喜歡,但也不討厭這份工作。對她來說,從事醫生工作只是順應潮流罷了。

作者出身農村,家裡小孩又多的家庭來說,父母總是告訴她,從女校畢業後要麼當老師,要麼嫁人,在別無選擇之下,作者只能在畢業後出來工作。當時,在大阪開診所的叔叔說如果她想當醫生可以資助全額學費,就這樣她開始走上從事心理醫生這條路。

也許有人會說,那我的夢想呢?如果工作只為了賺錢不是很俗氣嗎?我堅信一件事情:有夢想也得吃飽了才能飛。如果一個人3天不吃不喝餓到快暈過去了,此時上帝出現在眼前,這個人唯一的要求就是食物和水。

 

工作不適合我怎麼辦?

相信你有過類似經歷: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後,又擔心萬一工作不適合我怎麼辦?工作帶給我們權利、地位、名譽、金錢,然而我們卻被這些所束縛著,甚至開始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剛開始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開始感覺累了,懷疑工作,懷疑人生。作者告訴我們,這都是因為想太多所導致,我們沒必要對工作期待過高,當你開始思索工作有什麼意義時,絕大部分的工作都無法順利進行下去,放下這些感覺混亂的想法,不妨試著去做做看,這樣就會開始積極起來,即使發現問題也會不斷努力鑽研找到解決方法。

對於作者來說,她不在意頭銜和職位,因為這些都是過眼雲煙,當你活到七老八十,勝利和失敗都毫無意義了。不要把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帶著為身邊的人略盡綿力的想法去工作會更好

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我的經驗談是做了再說。以我為例,外文系畢業找到一份行銷工作擔任搜尋引擎優化師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我對行銷一點概念都沒有,我只會用Google搜尋我想知道的東西,但完全搞不懂它背後原理機制,更別說要優化了。接下一堆行銷工作後,剛開始一個頭兩個大,還一度壓力大到睡不著。熬過過渡期後,漸漸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式,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問題裡找到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人為什麼而活?如何找到人生意義?

 

如何才能讓自己快樂生活?

如果說人生只有一種痛苦,那就是人生沒有依照我們的期待的方式發生。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期待對方對自己好一點;在職場裡,我們期待上司主管對自己多一些認同;在親情裡,我們期待父母對自己多一些理解,似乎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煩惱,即使離開討厭的職場,離開另一半,讓你討厭的人事物也會在轉角等著你,無論去到哪裡,都不會有讓你百分百滿意的人事物,因此,恒子奶奶建議在現有的環境下建立積極思維:如何讓自己過得快樂。不要試圖透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怎麼做才會快樂?

相信你聽過一句話: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所以改變他人是不可能。千方百計想改變別人來獲得快樂,只會讓自己陷入麻煩之中。作者分享她在婚姻中學到不少東西,年輕時的恒子奶奶和一名外科醫生認識沒多久便結婚,婚後才發現原來老公是個酒鬼,下班後喜歡和朋友吃飯喝酒,把所有薪水花在喝酒上從不管家裡的事,恒子奶奶曾經幾次拿著離婚協議書威脅他,安分沒多久的他又故態復萌,後來作者終於明白想改變老公是白費力氣,於是她開始努力工作,不再指望另一半的收入。在邊教養小孩邊工作的恒子奶奶其實壓力不少,她的發洩管道就是和患者說說老公的壞話,也就發洩完了,當患者聽到主治醫生和自己一樣面對煩惱時,也對心理醫生產生了信任感。

放下想改變對方的性格和行為,為自己想方法創造快樂比較重要。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莫過於不斷提到的「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前面提到,父母在她還沒畢業時就已經告訴她,在往後的日子必須自食其力,家裡不會對她提供任何資源。換作是今時今日,我們也許認為父母這樣對待小孩似乎有些殘忍,但作者卻在這樣的環境下,展現了她看待生命的真實面貌。

有人問她,一個人來到大阪打工上課寄人籬下,不覺得孤獨嗎、沒安全感嗎?作者回答,她之所以沒有被不安和孤獨困擾,也許是她早明白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她提到: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當然很好,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自我,與世界連結。然而,作者也提到,不管是父母與孩子、親密關係、友情、同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可能永遠朝著同一個目標生活,因為人際關係是多變的,可能因為一件小事結緣,也會因為小事分離,理解人際關係是多變的,學會放手,保持適度距離就好,意識自己始終是一個人,就不會對別人抱有太多不必要的期待,反而可以率性生活。縱使經歷了許多不順遂,作者並沒有因此對人生失去熱情,反而在看清後活得更自在,把生活裡遇到的挫折,變成成長的養分和智慧。我覺得這句話很適合套用在恒子奶奶身上: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這種轉化的能力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如何擁有恰到好處的人際關係?

有人問作者:在工作中有沒有過人際煩惱?她的回答是:還沒碰過嚴重的問題。有人問她秘訣是什麼?她說,我也說不上來,但最根本的就是,人不要有太多期望以及保持感恩的心。聽起來老生常談,卻是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觀念。

有不少上班族找作者諮詢,其中的內容少不了「上司不指導我」、「同事不幫我」、「老公不幫忙做家務」、「另一半不懂我」等等。這種總在等待別人給予、別人應該為我做點什麼的要求需要更注意,如果覺得別人為你做什麼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就會忘了感恩,這也是造成人際關係無法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

擔任心理醫生70多年經歷的作者提到,在醫院裡可說是許多年輕醫生和護士眼裡數一數二的老前輩,然而她並未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反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容易被拜託的人。為什麼成為一個容易被拜託的人很重要呢?當醫院有人拜託她出診的時候,她都會爽快答應,有時候,護士來不及把患者病例寫好,拜託她寫一下,一般來說她都會說好的。

這並不是為了討好誰或害怕得罪人,而是她認為要有一種「我接受」的態度,也別說「那不是我的工作」這種惹人討厭的話,如果時間充裕就好好處理,如果不行,就說聲抱歉,禮貌地拒絕。不要吝嗇你小小的熱情,給對方帶來快樂,彼此的關係也會更好。因為我們都有需要拜託別人的時候,當你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對方也會樂意伸出援手。有句話說: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從麻煩別人開始的

除了讓自己成為容易被拜託的人,作者提到善於道歉也是維持人際關係的關鍵。有時候,難免與別人發生意見不合產生摩擦的時候,但不能輕易對別人發飆。有幾次,不管怎麼交流都沒用,對方似乎無法理解,心情也變得不好,她就會結束這種不愉快的交流,然後在第二天主動打招呼道歉。作者提到,如果你放下姿態,對方也會放下架子,也許你會認為我比對方資深,要道歉也是對方先說吧!作者說,她盡量捨棄「道歉會降低身分」這種想法,她覺得隨著年齡增長,年輕人會不自覺開始迎合她,她認為大家應該平等相處。

無獨有偶,閱讀另一本《活好》也提到相似的概念,《活好》作者也是一位高齡人士,105歲的醫生分享怎麼把這一生活好,有人問他活到這把年紀,最想得到什麼人的肯定?他不假思索地說:年輕人。當聽到年輕人說「看到你努力的樣子,我們覺得應該要更加努力。」他避免讓年輕人感覺居高臨下、嘮叨說教。他認為,人生閱歷越豐富,越要主動親近年輕人,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只尊敬位高權重的前輩,卻對年輕的後輩、親密的家人少了應有的尊重,這是隨著年齡增長才有的體會。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看到某些人我們會由衷地希望以後有天也能夠成為那樣的人。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之道

作者擔任心理醫生70多年,如何做到平衡生活和工作?作者分享到自己的經歷,婚後的她有一段時間辭職,在家當全職媽媽照顧小孩,某一天收到單位電話請她一定要回到工作崗位。剛開始她也會煩惱:工作無法按照預期完成,小孩有許多突發狀況需要處理,育兒方面也變得也沒那麼細心,開始變得焦慮、沒信心。後來她認為,為什麼非得達到理想的狀態呢?這麼做是為了誰?不完美也是可以的。就這樣,她放棄了希望所有事情一定要朝完美的方向進行,轉換思維思考「如何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當她決定這麼做的時候,也是一種自我解脫。

前面提到,作者的老公愛喝酒不顧家庭,為了小孩和生活,她不得不工作。身為心理醫生的她更明白,如果家庭不和睦會影響小孩心理狀態,所以家庭和睦對她來說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母親情緒不穩定,小孩的精神狀態就會受影響,所以婚後即使遇到再不喜歡的事情,她會為了小孩,把家庭和睦放在第一位,讓家庭氛圍保持平和。如果只是一味想到「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事情總是不如意?」,這些焦慮就會開始累積,也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和小孩,然後再由小孩反過來影響自己,無限惡性循環。

作者提到一點很重要: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和孩子的幸福沒有關係。有時候父母給不了太多,孩子感受到父母用心地愛護他們,他們就會安心地努力進步。這讓我想到小時候,父母每天都要擺攤做生意,當時我還在上小學能幫忙的就是洗碗,有時候生意好起來,碗都來不及擦乾就要拿去用;有時候手因為泡水都皺巴巴了還得繼續洗,印象深刻的是我會邊哭邊洗,路過的客人都會被我嚇一跳,這裡怎麼有個非法童工。不過,現在回想起這些經歷我都覺得是幸福的,因為父母都在身邊,即使再辛苦都覺得那很有愛,也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不能讓父母操心,也在那時候開始主動幫忙做家務,希望父母回到家有個乾淨舒適的環境,能夠好好休息。

有人問作者:為什麼老公有問題也不離婚?以現在來說,單親家庭並不稀奇,然而這在以前卻是不太能被接受的,如果小孩在單親家庭長大會被認為有問題非常不利於小孩成長,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她決定不離婚。當然,一直忍耐會非常痛苦,於是她制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孩子結婚儀式上,我們並肩而立致辭,就還是夫妻。」確立了目標後,往後遇到的矛盾都覺得是小問題,或總有解決的方法,就作者來說,家庭問題能忍耐就忍耐,工作方面能輕鬆就輕鬆。

作者對於人際關係的概念非常值得欣賞,家庭和睦對她來說最重要,但在小孩漸漸長大後,父母和小孩的人生就要完全分離,各自獨立。作者和兒子住在同一個社區不同單元,兒子結婚後,她就把兒子交給媳婦,除了週末一起吃飯,其餘時間不會貿然去打擾。有人說,和孩子完全分離不少會很寂寞嗎?作者回答,既然是親子關係,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永遠不會斷開,你和孩子的關係就像一座橋樑,隨時可以往來,偶爾可以透過橋樑去探望小孩。

 

讓心歸於平靜

人為什麼感到不安、焦慮?對於不可預見的未來,我們總擔心著萬一最壞的情況該怎麼辦?萬一我們得不到想要的該怎麼辦?恒子奶奶經歷過戰爭,戰後的混亂在到現在物質富裕的時代,一直工作到90歲都是她從未想過的,所以作者認為憂慮未來是於事無補的。

對她來說,家裡有個不顧家的酒鬼老公,孩子體弱多病,很多事情讓她非常煩惱,也因此讓她衍生出自己的 一套對應策略:該吃就吃,該睡就睡,好好對待生活,做好當下的事情,煩惱就會消失。人畢竟是偉大的,無論遇到什麼人事物,都可以堅定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然後順其自然走下去

作者教我們學會看待事情有兩面性,痛苦的經歷可以擴展我們的本性,就像訓練肌肉耐力,一次一次地鍛鍊。有了痛苦的體驗,你就會發現「我怎麼一下子變厲害了?」,所有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大多數的事情都會得到解決,只要你笑著走下去。

最後,分享作者在書中說的幾句話:

「人總是想找到能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從根本上來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人獨自生活。沒有人百分之百為你提供幫助,也不會有人整天關注你。自己下定決心的事情,要充分重視並努力讓它順利實現,你要主動思考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許多人會說,這樣的人生太寂寞了。和周圍的人交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維繫和諧關係的關鍵,無論在職場或家庭,能為周圍的人提供溫暖的光亮就足夠了。這並不是要讓大家追求這樣的活法,這只是為有生以來的感悟。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沒有必要和他人比較。我沒有當醫生的志向,一生也沒有什麼大目標,我只是一個職業醫生,七十多年,一直普普通通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本事,也沒想著過奢侈的生活,現在89歲了,沒什麼遺憾。

人做事往往憑藉自己的感覺,到底應該這樣生活還是那樣生活,常常做出片面的決定。人生的滿足感並非由別人決定,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請務必意識到「這是你的人生」,只有這樣,人才會活出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被他人影響而疲憊不已,那麼就想想這句話。」

開場時提到,遇見一個閱歷如此豐富的90多歲老人,她不會說花言巧語去粉飾生活有多美好,而是真誠地告訴你她如何走過那些低潮、如何面對喜怒哀樂。我不敢想像自己活到90歲會不會像作者一樣,活得如此通透、活得這麼明白,不給身邊人帶來麻煩,自己也自得其樂。這本書《人間值得》讓我看見更多可能性,如同作者提到人生的滿足感並非由別人決定,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這是我第一次分享說書,不知道你喜歡這樣的分享方式嗎?歡迎在在Podcast留言或者在臉書社團、IG告訴我你的幸福,希望大家喜歡這本書,我們下次見!

如果你喜歡這一集的內容,請幫我們到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我們的音頻節目能夠持續做得更好,帶給你更多更棒的內容,你也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們的節目喔!

 

 

cerys-sign-100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於我

嗨~我是Cerys 莎瑞絲,目前是實習心理師,正走在成為自己路上,期待與你相遇!

文章

Podcast

臉書私密社團

推薦閱讀

更多內容

婚姻諮商:探索關係中那些不被看見的需求

婚姻諮商:探索關係中那些不被看見的需求

前陣子閱讀《親密關係》看到一段話:想要了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透過親密關係看見自己,書中不斷強調溝通和理解,但這似乎無法單靠一方就能解決的。當親密關係走入婚姻,似乎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了,導致婚姻觸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婆媳問題、外遇、小孩、雙方都沒有了愛情的感覺等,為什麼當初相愛的兩個人會走到這裡?我們該繼續走下去嗎? 今天的解憂咖啡館邀請了諮商心理師羅子琦,來聊聊什麼是婚姻諮商、婚姻諮商如何幫助當事者走出婚姻困境,如何在關係中感覺受傷時,看見自己的需求。 你將獲得 什麼是婚姻諮商?婚姻諮商與個別諮商分別?...

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什麼是性諮商?心理師也需要被諮商嗎?

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什麼是性諮商?心理師也需要被諮商嗎?

踏入心理諮商研究所後,每天接觸的書以教科書為主,而我個人更傾向閱讀心理治療小說,每當老師或同學推薦那些心理治療小說很好看,我就會手刀購入。從諮商理論到接觸真實個案,我越來越覺得心理諮商非常有趣也很好玩,接案後開始學習如何從不同學派看個案問題,同時對自己保持覺察以避免過度認同,或因個人議題影響諮商歷程。...

見不得別人好?如何善用嫉妒,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見不得別人好?如何善用嫉妒,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嫉妒是人類常見的情緒,但我們從不主動說「我嫉妒某某某」,就好像提醒著我們比不上別人,總覺得自己不如他人,眼紅別人也變成是一種“秘密”,只有自己才能察覺到的情緒。 同時,嫉妒常被認作是種負面情緒,導致我們羞於承認自己嫉妒別人,這就好像承認「我就是心眼小,我就是見不得人好」,嫉妒好像是一項重罪,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 只要善用嫉妒情緒,它也會是一種優勢,今天想和你分享如何化解嫉妒情緒,以下的方式我都嘗試過,感覺很有用喔!   → 延伸閱讀:戰勝恐懼、不再焦慮絕望!如何擁抱及接受闇黑情緒的自己?...